查看原文
其他

殖民地文物是否该物归原主?德国人的解决方案是…

沃尔夫冈∙姆尔克 北京德国文化中心歌德学院 2023-11-03
真相调查还是选择性失忆?| 照片(剪辑): akg-images © picture alliance


它们究竟归属何处?对殖民时期文化资产所有权的主张常常引起争议。就归还文化资产进行协商往往是一个费时费力的过程。德国为了寻求解决方案采取了一系列初步措施。


用来宣示葡萄牙殖民统治者对南部非洲开普克洛斯的所有权的石柱 | © wikipedia.org


高3.5米,至少有530年的历史,并以石灰石十字架为冠的柱子,为葡萄牙殖民统治者用来宣示其对南部非洲开普克洛斯的所有权。从上面雕刻的葡萄牙徽章可以看出,纪念柱始建于1485年,并一直留在非洲,直到1893年,占领该领土的德国殖民者将这件文物带到柏林。如今,纪念柱的返程指日可待:纪念柱将由德国归还给纳米比亚。德国政府文化专员莫妮卡·格吕特斯(Monika Grütters)声称:“该决定将引领归还文物之潮流,具有重大意义。”

但到目前为止,德国归还文物的做法更多还属例外。德国巴登-符腾堡州决定在2019年初将纳米比亚民族英雄亨德里克·维特布伊的圣经和鞭子归还纳米比亚政府,这是另一个备受瞩目的例子。除此之外,归还行动还仅限于人类遗骸,如澳大利亚原住民的头骨和来自非洲国家的坟墓物品。目前执政的社会民主党和联盟党承诺将正视德国过往的殖民历史,并在政府政策中纳入相关计划:
追溯殖民期间所犯的罪行应该成为全德国纪念文化的一部分。


纳米比亚民族英雄亨德里克·威特布伊(Hendrik Witbooi)可能做梦都不会想到,他的鞭子和圣经能够引起国际争议。| 照片(剪辑):© picture-alliance/dpa


关于殖民历史的辩论尚属罕见


到目前为止,德国还没有真正深入的去研究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德意志帝国。对于当年殖民时期所犯罪行的认识直至最近才进入公众视野,部分原因是对德国军队在纳米比亚大规模屠杀纳马和赫里罗部落的行为所引发的争议。联邦政府正在寻求与前殖民地国家和解,包括归还当时掠夺的文化资产。

德国博物馆收藏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数千件艺术品,藏品的确切数字不详,是否通过合法途径获得。其中包括备受瞩目的埃及王后纳芙蒂蒂半身像。尽管埃及要求归还这一文物,然而迄今为止并未成功。陈列在柏林自然历史博物馆一具13米长的恐龙骨架也是众多殖民地文物之一:德国科学家在坦桑尼亚发现了该骨架,并将其运到德国。


归还文物的拉锯战仍在进行中: 纳芙蒂蒂胸像究竟该属于哪里?| 照片(局部):版权 © picture alliance / Eventpress Herrmann  



首先研究文物的来源

显然,这些文物的守护者并不是特别愿意放弃他们的所有权。但是,在2019年联邦政府和各州政府就处理这些宝藏的一些关键问题上达成共识并声明: “我们希望为返还人类遗骸和殖民时代文化物品创造条件。如今,无论是在法律上或道德上来看,对这些文物的占有都不再具备任何合理性。”事实上,格吕特斯支持首先针对来源进行更多的研究,亦即当时获得这些文化资产的来源和具体情况。

这项决定却遭到了广泛严厉的批评。汉堡历史学家尤尔根·齐默尔勒(Jürgen Zimmerer)认为,把重点放在研究来源上是一种策略,旨在推迟制定必要的政治解决方案。
他担心,这样做会导致“殖民遗忘症”,无助于推动必要的公众讨论。齐默尔勒写道:“处理欧洲的殖民遗产是我们这个时代伟大的,甚至可能是最伟大的身份辩论之一。”与其研究文物的来源,她呼吁取消举证责任,建议殖民地文物收藏者必须证明其拥有的物品是合法获得。若非如此,备受质疑的物品应被视为掠夺而来的文物。



法国是榜样么?

德国政府还收到法国总统马克龙(Emmanuel Macron)的施压。法国总统希望与非洲国家就归还法国境内的殖民时期文物达成协议。这位法国总统深受法国艺术史学家贝内迪克特·萨沃伊(Bénédicte Savoy)和经济学家费尔温·萨尔(Felwine Sarr)的影响,前者任教于柏林工业大学。在一份报告中,他们鼓励马克龙对那些掠夺得来的艺术品进行永久性归还。

萨沃伊的要求也在柏林引起极大反响。这里的争议集中在洪堡论坛上博物馆计划要把普鲁士文化遗产基金会拥有的非欧洲和亚洲藏品以及与数万件来历不明的艺术品进行整合,并在重建后的柏林皇宫里展出。2017年,萨沃伊退出论坛咨询委员会以示抗议,部分原因是该论坛工作缺乏透明度,缺乏对文物来源研究的重视。


洪堡论坛计划今后与歌德学院合作。歌德学院秘书长约翰内斯·艾伯特先生(Johannes Ebert)在柏林共同庆祝亚历山大·冯·洪堡诞辰250周年之际曾讲到,歌德学院拥有来自文化领域以及民间社会的全球合作伙伴网络,能够为洪堡论坛实现其目标作出重要的贡献。(编者按)

原标题:《物归原主之争:殖民地文物归还进展缓慢》
作者:沃尔夫冈∙姆尔克(Wolfgang Mulke),柏林自由撰稿人,为多家报纸工作,主要领域为社会,经济,生态和消费者政策问题。
翻译:祁心
版权:歌德学院, 沃尔夫冈∙姆尔克(Wolfgang Mulke). Dieser Text ist lizenziert unter einer Creative Commons Namensnennung – Weitergabe unter gleichen Bedingungen 3.0 Deutschland Lizenz.



焦点:后殖民主义



殖民主义涵盖的不仅是历史中的压迫与剥削结构,亦是思考与行为结构,这种思考与行为的结构百年之后仍然存在,并以多样化的方式再现。要消除这一结构,则我们必须首先理解其出处:德国也有殖民历史,然而对此的谈论少之又少。德国在中国的殖民主义更是鲜为人知。这一(几乎)被遗忘的历史正是我们在本期焦点中试图探讨的。

“民族主义就诞生于与传统的连接出现了断裂的地方。” | 德国书业和平奖得主纳韦德·凯尔曼尼专访
青岛“德式下水道神话”的背后…… | 青岛城市史学家朱轶杰专访
殖民的记忆是如何被淡忘的?| 德国殖民主义在中国

点击“阅读原文”,浏览“后殖民主义”专题下更多文章。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